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rch, 2015

推理總在發生後,懺悔總在逮到後

每一宗大新聞的發生,總會出現“推理總在發生後,懺悔總在逮到後”現象,記者忙於扮事後諸葛亮,嫌犯才來後悔莫及 ,就像吸毒藏毒而被捉個正著的柯鎮東及房祖名一樣。 從中國警方錄影看到,房祖名的住所被搜出大量毒品,民警問 : 這是誰給你的?”房祖名戰戰兢兢地答 :“ 就有時候,很久了這些,也有一兩年了,這個……”,民警再搜到大麻捲煙 :“ 這是什麼毒品?”房祖名口齒不清地 :“ 大麻……還有別的類型。” 作賊心虛的人多像房祖名般含糊作答,不敢回答誰給他毒品,是想保護供毒的朋友,最大可能是供毒者是他得罪不起的勢力人物,他答非所問的說“一兩年”極可能是吸毒超過五六年了。 專門協助癮君子戒毒的愛心社會關懷站副主席陳松華曾說,許多年輕人自以為身體強壯,信心滿滿,他們以為一丁點白色粉末、一小根大麻煙或小小藥丸,嚇不倒也毒害不了他們,躍躍欲試之後,就無法自拔。 房祖名应该觉得好玩,收藏大量毒品供應给圈内朋友,而深感威風,柯震东則是仗著年轻要敢敢尝试的心態,结果出事了。 重看柯鎮東兩年前的禁毒宣傳片,青澀活潑的他以一種不太肯定的語氣說 :“ 他們可能以為吸食毒品,就是放松或是解決問題,可是我覺得這是完全沒有任何效果的,生活中有再多的壓力或干嘛的,真得有很多管道,你有朋友,有家人,好好的和朋友聊聊天就可以發洩壓力,其實你沒有必要用到毒品。” 如此沒有深度的對白,不像是宣傳片一早寫好的劇本,反而像臨場訪問,因為禁毒組織應該知道壓力不是吸毒的最主要原因,好奇及他人引誘才是主因,柯鎮東的表現似是盲目拍片,他不太了解禁毒目的,也不在乎。 許多觀眾看見拍過禁毒宣傳片的柯鎮東吸毒,而表示加倍失望,我認為柯鎮東是戲子,“我不吸毒”也不過是對白,你把戲子的話當真,你也不過是瘋子。 柯哭訴 :“ 事情發生到現在,其實就是非常後悔……我做了最壞的示範,最壞的影響……”如果他没有被警察逮住,他真得会知错吗?還是想繼續留在娱乐圈或向親友交代而道歉? 房柯在拘留所痛哭流涕,已無法引起同情心,當“我不吸毒”的承諾變成謊言,懲罰正在等待你們。

政治標語

每一位政黨領導人上台都有一句標句,標語要找准本身定位、精簡易記、獨特而有個性、能夠打動“消費群”,讓他們找到共鳴。 政治標語一般商業性質很濃,過份重播又吹噓產品功能,尤其是植入性廣告,充斥大家生活環境各角落,容易讓人由相信變成懷疑,例如前首相馬哈迪的 2020 年先進國宏願,是否達成無人知曉,反正是留給後人來做 ;接著伯拉的“現代文明伊斯蘭教”,可能連國內穆斯林也不明白在做什麼,然後無疾而終;行動黨的“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有點莫名其妙,難道會是“印尼仔的馬來西亞?”。 話說,民政黨黨員陳來順在黨代表大會上說:“除了原住民以外,無論是巫裔、華裔或印裔都是外來者”來反擊一些巫統極端主義者指責華人是外來者,不料火速被民政黨凍結黨籍。 民政黨署理主席謝順海說,陳來順的談話絕非民政黨的立場,他幼稚地說:民政全力支持一馬來西亞的理念。”證明他輕信政治標語,如同相信所有廣告都是真實的。 不要以為自己很了解一個馬來西亞理念,你上街捉住幾個路人來問,也未必有人懂得什麼意思,大家可能隨口回答 :“ 好像是雜貨店、好像電視有播過這首歌、好像廣告牌有寫、好像是一家虧損的投資公司、又好像是廉價屋”總之什麼東西都會冠上一馬名義。 如果說話要符合一馬理念,國內發生很多事情也不符合一馬理念,例如土权組织主席依布拉欣阿里要“焚烧馬來版圣经”、首相署部長南希蘇克里說依布拉欣捍衛宗教,不需被提控、接二連三有巫統領袖要求關閉華小或說母語教育阻礙國民團結。 除了原住民以外,其他種族是在數百年前遷居到馬來半島,是已獲得學者承認的事實,仍然有人不知道。 民政要求黨員說話要符合一馬理念是一種“怪談”,民政黨想要以身作則,為種族和諧作出貢獻,希望其他政黨也仿效,又不見巫統沒有要求黨員發言要符合一馬理念?可能巫統是尊重言論自由,也可能沒有任何要求。

職業怠倦症

長時間逗留在同一個工作崗位或環境,容易患上“ 職業怠倦症 ”,“患病者”的特徵 是對任何事不感興趣、工作稍有不如意,容易脾氣失控,猶如幹燒的熱鍋澆上冰水、患者在夜晚是生龍活虎、白天賴床不起身,不再在乎帶著黑眼圈及干澀的皮膚示人。 每一天抵達辨公室, 重複做 一件事 ,令你胸口發悶, 想要 嘔吐, 患者早已忘記入行的初衷,偶爾發呆時,還會後悔自己年少輕狂之時,在職業規劃上,做出衝動的選擇。 “ 我很不想進去、不想看這些文件,不想接電話,不想聽老板千遍一律的訓話……”患者也不停喃喃自語。 我的好友也曾患上此症,他 每日上下班 ,都困在猶如便秘三個月的公 路上,一上車, 他的腦袋進入冬眠,四肢進入 全自動化 模式,自動換檔、煞車及扭轉方向盤。到家後,他 拖著沉重的身軀,把鑰匙插入門鎖,輕輕一扭,鎖頭發出清脆的金屬聲, 他 才 清 醒過來 ,“咦?我到家了” 。 人們喜歡引用 文學家羅曼羅蘭 名言“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就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在網上也看到一位 日本作家 說:“很多人都是三十歲就死了, 八十歲才埋葬。” 看來 對 職業厭倦是東西方世界皆有的情況。 我經常覺得 記者 這份職業 是世界最有趣的工作之一, 每天可以接觸多姿多彩的人、事與物,如果有一天, 所有 記者也活得 像喪屍一樣 , 喪失理性, 剩下無靈魂的腐腐朽軀殼,每一天以 僵硬的動作肢體, 日復一日的搜尋及噬咬 獵物,那是什麼情況 ? 獵物 的恐懼和焦慮,身為喪屍的我們不會顧慮 ,吃 飽血淋淋的 鮮 肉,營 養去 了哪裡, 也 不必理會,反正沒人 在乎 。 除了生命,在職場上,誰也有死去的一天,我期許獲得無限復活。

英雄的誕生

電影《不可能任務》有一句對白“每一個英雄的誕生都有一個先決條件──壞人的出現。”像大馬這樣一個和平的國度,思想幼稚、成天想當“民族英雄” 的人不少,可是就是少了“壞人”角色,怎麼辦呢?於是他們制造“假想敵”。 大馬人都知道,久不久之會有一些馬來領袖、華人小子或印度大哥辱罵其他種族,以莫須有罪名套在他族身上,在採訪線上多年,起初我感到憤怒,現在已毫無知覺,所有大馬人也不應太認真看待這類 種族 歧視 言論 。 這些人不斷以“前方有怪物,敵人在身邊”來自我潛移默化,我窮得身無分文,他把我僅有的尊嚴踩得一文不值,然後說是人家害我的;我餓得混身乏力,你教我把拳頭僅有的力道,打在別人身上;我一身怨氣,你教我化為怒氣,發洩在他人身上。 一個馬來人罵華人,你以為所有馬來人都是壞人,或者馬來人也把所有華人當成敵人,這種思維太狹窄,也無可否認負責傳播的媒體是幫兇。 其實要杜絕極端言論很容易, 媒體封殺極端分子的言論空間,不要報導他們的新聞,讓他們的聲音自然 消失就好了,不過這麼多年來,媒體做不到。 內政部長阿末扎希想扮冒牌英雄的確可惡又幼稚,遇到這種人, 大家難免有一點報復心理,“你 講 狠話, 記者快 報導,讓所有人知道你的惡行。” 但是林冠英批評媒體不敢報導阿末扎希的言論,兩人水平差不多。 別以為 一句“知情權”是大完的,你不報導就是膽小鬼 , 害怕得罪權貴 , 無知讀者受到影響,也跟著說:“是囉,這家媒體有大事都不敢報導的” ,接著 媒體擔心 招牌 受 到 影響 ,只好繼續報導,所以說極端分子的誕生,你我都有份創造。 荒謬的種族言論就像有人每天向你拋來過期臭 雞蛋, 你明知道還不閃躲,反而出手去接蛋,一抓 就破裂, 惡臭 蛋汁四溢, 混身 黏糊 ,讓你好不狼狽。

妓不娛人

中國導演王全安涉嫌嫖妓被捕,大部中媒報導引言是這樣的:“北京某小區將進行賣淫嫖娼活動的王某某(男, 48 歲,陝西省人,電影導演)、呂某某(女, 31 歲)當場抓獲,二人對違法事實供認不諱。” 我以為這種報導方式是保護尚未定罪的嫌犯,有趣的是新聞第二段,記者換掉“王某某”,直接就用“王全安”真名,感覺就像漫畫中的嫌犯被戴上牛皮紙袋,不過王全安似被套上不透風的透明塑膠袋,窒息又丟臉。 表面上,嫖客買春有很簡單的理由,是為了追求猶如 24 小時便利商店的快速方便又無營養的一餐,像王全安這麼一位名成利就、家有嬌妻又吃盡山珍海味的賢達,也忍不住伸出手指按下微波爐“叮” 30 秒,以得到速食的性滿足, 妓友是全世界最古老行業之一,這個行業一直無法消聲匿跡,因為男人的嫖妓背後,是一股大男人內心的腥臭、過時,隨時湧出的沙文主義,無論他們平日多麼道貌岸然、一表人才或猥褻賤格,仍不能壓抑企圖主宰與控製女性的慾望,因為他們知道現代的良家婦女不像舊時代般好欺負了。 與妓女發生性關係,是需要負上道德、事業和健康風險,越是位高權重的人,可能越想冒這種風險, 權力及金錢力量讓他無比膨漲,再無法自拔的泥沼,他仍以為自己可以脫離險境。 不知道電影是否反映真實生活,許多嫖客喜歡重復光顧同一名妓女,讓遠離陽光後的他們,與妓女啟動一場與萬人共享的“短暫愛情”。 男人千萬要記得“妓不娛人”,像王全安追求致食的速食,幼稚的以為幾塊錢的保險套可將自己隔離在現實生活外,就像中媒體報導引言一般,起初看似有保護作用,接著才是要你命。

復仇之吻

大力主張推行伊斯蘭刑事法的吉蘭丹州副州務大臣莫哈末阿瑪坦承, 丹 州政府需要死敵巫統的協助,才有可能落實伊刑法 , 將伊刑法 帶 上國會, 是 對巫統的誠意 做 最終測試。 阿瑪形容,與巫統合推伊刑法如娶美嬌娘,婚後才知對方是否真心。 我不知道 色字頭上 有幾 把刀,伊黨一廂情願以為 自己將會 娶 到 美嬌娘, 當 他 掀開頭紗才發現大床坐著 是 巫婆,才是最爆笑的事 。 當老百姓為了充滿未知數的 2015 年而擔憂,貪污、消費稅、通貨膨脹以及油價情況讓人憂心忡忡,伊黨毫無知覺,一心想要迎親, 更好笑的是這個人寧願要 “美嬌妻” 也不 顧民聯的 兄弟情 。 有一個笑話十分適合伊黨處境:女 :“ 你這個流氓,為什麼無緣無故來親我的嘴?” 男 :“ 對不起,當我在你背後,見你的背影同我妻子沒有兩樣,所以請原諒。你若認為是侮辱,你可以照樣報复一下。” 首先巫統沒答應“伊巫聯婚”,伊黨無故親吻巫統一下,巫統來不及生氣,伊黨進一步要求巫統也回吻一下,這場勉強也只是搶親鬧劇或是無賴行為。 又有一個笑話 : 醫院的樹蔭下,一對情人在擁抱接吻,一個醫生看見了,過去對男的說 :“ 你真糊塗,進行人工呼吸,應該把她平放在地上才行,走開讓我來。” 按照阿瑪的話,伊刑法很難成事,因為與敵成婚很難,旁人站著看他們怎樣失敗就好,不必學自作聰明的醫生去插手。

圖說壞了照片

可能是新聞系忘了教,也可能是主任看漏眼,很多時候讀者會看到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圖說,最近發生一宗工廠午夜大火,攝記拍了一張燒得烏黑的床架,圖說寫“死者被燒死在睡床上。”其實,只要死者不是睡在釘床、河床或鐵床等特殊的床,都無必要註明“睡床”,不用說都懂床是用來睡的。 另一張圖說寫“死者住處的液化石油氣桶沒有炸開。”能寫出這則圖說,證明此人有膽識卻無常識,因為地球只有“液化天然氣”,沒有固體的石油,“液化石油氣桶”這種神秘物品,其實就是煤氣桶,如果改成“火災現場的煤氣桶所幸沒有引起爆炸,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會好一點。 話說,雪州大臣覲見雪州蘇丹後,獲得御准繼續擔任大臣職位,他滿臉笑容,對著鏡頭豎起拇指,有位記者以為全世界讀者是盲的,圖說直接就寫“卡立在記者會結束後,向鏡頭豎起拇指。”,就像有人驚訝猴子會爬樹一樣荒謬,如果改成“被公正黨開除黨籍後的卡立,仍獲得蘇丹首肯,繼續擔任州務大臣,愉快地豎起拇指。”大家怎麼看? 又一圖說“大臣記者會期間和離開現場時,滿臉笑容。”,“期間”是指某一段時期,記者會絕不會耗時數天,換成“大臣在記者會全程都滿臉笑容”就順口很多了。 又有一種忽略新聞重點的圖說,例如“執法組人員取締非法賭博中心時,並未逮補任何人或賭客。”明顯是取締行動走漏風聲,賭客及工作人員事先接獲消息,落荒而逃,“或”是同等之意,“任何人”等於賭客或排除賭客?這種寫法累贅 , 直寫開賭及涉賭的人士就好。 有一句新聞名言叫作“一圖勝千語”,一張新聞照片比起洋洋灑灑數千字,更能表達真實的新聞場面,如果一張照片能配上精簡有力的照片說明,就像好詞遇上好曲,寶劍贈英雄,能起畫龍點睛的效果。

吃屎

“ 屎”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它出自我們的大腸,我們對它又百般忌諱,我們不敢摸它(誰敢?),連講出口也感覺骯髒,其實屎的用處真不少。 講話不經大腦的人,我們可以叫他“腦灌屎”、可惡的人,我們可叫他“吃屎”、不識好歹又自尋死路的人,可以叫作“茅房里打燈籠──照屎(找死)”、不思長進毫無大志的人,又叫作“一坨屎” ,這些人的唯一用處是用來施肥。 養狗的人都知道, 小狗天生 有一種吃屎的 壞習慣 ,尤其在生長發育期,不停會有飢餓感,因此常見小狗自己拉屎自己吃,令人類不解,其實大便的臭味對小狗來說不是噁心的東西,第一次吃屎 以後,如果 小狗大便 沒有及時清理,就會再吃第二次、第三次。 最近就有一名台灣 男子挑戰吃狗屎,還拍成短片 “ 寧願吃屎也不要吃頂新 ”,以示抗議台灣頂新廠家出產黑心油,起初他 對著路邊的兩條狗屎 ,內心幾經 掙 扎 ,然後抓起其中較細長的一條塞到嘴裡, 他 可能真的 咀嚼或 吞嚥 狗屎 , 接著他 反胃跑到一旁將狗屎吐了出來。 所以說,吃屎的目的可以為了生存,也是無聲抗議,又有一個吃屎的故事,一位惡主人養了好幾十條狗,只有少數能吃到狗糧和雞腿,大部分的狗只能吃著發出酸臭味剩菜飯羮,食物不足的時候還得吃自己拉的屎。 其中一只叫作高飛的狗對吃屎這回事,毫不介意,他認為,既然大家從小就吃屎了,就一直吃下去,他把一坨屎看成牛車輪般大,至死不敢反抗惡主人,只是偶爾吠兩聲,展示自己的膽色,到了高飛垂垂老矣才後悔,如果它及早逃離家門,篱笆外還有許多豐盛的餐點在等待著它。

十萬個搞什麼

小時候,學校圖書館有一套叫作《十萬個為什麼?》的青少年百科全書,以簡單插圖,一問一答的精簡詞句去解答科學知識、人體奧秘、天文地理、軍事、交通、生物及化學知識,只要你有耐性看完整套書,一位未滿 12 歲的小學生,絕對比任何一位成年人都要淵博。 翻開紙張泛黃,時而出現虫噬洞的《十萬個為什麼?》,起初看得津津有味,接著眼廉低垂,開始打呵欠,忽然看到借書日期,發覺第一個借書日期是在 1979 年,藏書 10 年之久,自己不過是第 7 位借書者。 遺憾地是,直到畢業那天,我仍無法看完一整套十萬個為什麼,到我踏出社會工作,才驚覺“為什麼”不只有十萬個,生活在大馬就有百萬或千萬個為什麼,許多怪異現象無法以一語一圖去解釋清楚。 看看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說要引進中國老師到國小教華文,全國人的頭袋當場跳出“?”, 為什麼不讓本地華人老師來教?為什麼不培養更多本地華文老師?為什麼要讓外匯流向外國?為什麼忽然那麼熱愛華語? 為什麼 X 政黨黨員數十年來仍未進化,為什麼老是說“ 30% 固打太少”、“某族人不感恩圖報”或者“某族人撈偏致富”,為什麼他們都講有的沒的,對經濟貪污舞弊毫不關心?為何什麼有些話,有人說了沒事,有人說了就出事? 我也發覺大馬人很像腦袋處於發育時期小孩子,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心,不停問“為什麼?為什麼?”所謂的“大人”最討厭愛發問的孩子,總是敷衍大家:“你長大後就明白”。 生活在大馬越久,“為什麼”會越多,到你臨終為止,才發覺問題累積何止十萬個,但是無人能回答你。別忘記發問十萬個為什麼是基本人權,而回答疑問是大人的基本責任。

你想表達什麼?

大馬羽壇一哥李宗偉出席網上遊戲推介禮,主持人不厭其煩的介紹自己叫阿榮,為了擔心冷場,他又叫又跳,嘴巴如同機關鎗般,講個不停,實在令人佩服他的敬業精神。 來到活動的戲肉──訪問拿督李,阿榮深吸一口氣,問了一道極有深度的問題 :“ 笑傲江湖 online 是一個以中華武術為基礎的遊戲,請問這個遊戲給了你什麼靈感 ?” 拿督李不假思索,立刻作答 :“ 這是 90 年代的笑傲江湖,我是它 ( 指遊戲或作者金庸? ) 的忠實粉絲。” 拿督李講完,放下麥克風,“好,馬上進入推介環節。”阿榮僅發問一道問題就匆匆結束訪問,台下鴉雀無聲,逾百名觀眾愣住了,大家會不過意,是拍掌的時候了。 當時我手中的原子筆仍然懸在半空,甚至來不及在采訪簿寫一劃, 內心苦思,主持人阿榮到底想問什麼?拿督李又回答什麼?兩者一問一答,聽似意義非凡,聽完又不知所雲。 馬航 MH370 失聯事件碰上馬中建交 40 週年,對華特使黃家定發表個人感受,他說,大馬及中國十分有誠意去處理危機,讓他感覺到“馬航事件從壞事變好事”。 這是另一宗,表達能力不佳的案例,我相信他不是幸災樂禍,應該是想說“我感受兩國在處理危機過程中,患難見真!”(註 : 事後黃家定也澄清並非此意) 避免被讀者誤會我也是詞不達意的人,我必須解釋,我引述上述兩項例子,主要想要傳達一個訊息,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他們在某個領域取得輝煌成就,不代表他們擁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及表達能力。 靠一張嘴,吃政治飯或吃娛樂飯的人,偶爾都不懂自己想表達什麼,何況是靠球拍吃飯的人,如果你對他們的談話充滿期滿,以為會聽到驚天地,泣鬼神的金句,恐怕你們會失望啦。

你不知道的事

前新聞主播胡漸彪參加中國節目《我是演說家》引起爭議,有人說胡君一席話是熱愛華教人士必聽的,更多人說是“媚中貶馬”,他被罵的主要原因,肯定是他是馬華黨員身份,許多人認為馬華沒有資格談華教,因為總是“幫不上忙”,不過試看換火箭或藍眼來說同一席話,大家必定大拍手掌。 看了故漸彪的演講,第一個感覺是他是現代人,頭腦仍停留在百年前,原來大馬曾經出現白色恐怖──“馬來西亞華人越熱愛華語,你就是一個種族主義者、沙文主義者、你越誓死要捍衛自己的華文學校,你就是不願意融入這個國家。”他口中的華語彷佛是中世紀的女巫及邪惡黑貓,華語是“地下語言”,誰敢說一句就鎗斃誰般的可怕。 自英國殖民時代,華文教育就受到打壓是事實,但是不必把華教問題都賴在英國佬頭上,說得好像國陣沒有份打壓華教般的,國陣執政 57 年後,華小數量也沒比殖民時代多幾間,教育法令沒有寫到“半津貼”及“全津貼”華小,政府的差別對待就是歧視。 你不說,人家不氣,但是你說 :“ 你可能不知道,曾經在馬來西亞這片國土上,只為了要學習華語要建華校,在那個貧困的年代,每一所華校都要靠整個華社,每一個人動員出錢出力,把他拼湊起來。”難道現在華社不用籌款建校嗎?建校是政府責任,為何仍要商家捐地,等待政府批准?政府難道撥出一些經費,大家就敲鑼打鼓?怎麼你都不說? 很多時候,信心滿滿加上豐富表情去說一句話,旁人會信以為真或深受感動,例如胡兄說,他在 1999 年,第一次去中國,當他發覺身邊週遭的人都在用華語溝通的時候,心情是有興奮夾雜著感動。 喂,大哥!在中國看到中國人講普通話,有什麼出奇的,你看中國人講馬來文才是感動啊,就算要感動,也應該是中國人看到海外的大馬華人懂得說華語或方言而動感,難道你不知道大馬華人是華人國家以外,華語講得最好,最廣泛使用華文的嗎?人家看悲劇找哭點,你讓我們看愛國劇,不!看“愛中國劇”來找笑點,胡兄 tolong 啦。

我妒忌你

首相納吉一句“荷蘭首相妒忌大馬的經濟表現”在社交媒體瘋傳及狂罵,我對比中英文媒體的報導,英文媒體報導納吉引述荷蘭首相呂特的贊美“ I envy your economic performance” (我羡慕你們的經濟表現),但是中文媒體翻譯成“我妒忌你們的經濟表現”。 翻查英文字典 Jealous 是妒忌之意,意思傾向於負面, Envy 是羨慕或妒忌,意義比較正面。我們看英文戲,常會聽到“ I really envy you” (我真羡慕你),所以呂特不可能在官方場面說“我妒忌你”。 “ 我羡慕你”是 日常生活最常用的客套話,說此話者未必是真心,卻是出自於禮貌,兩國領導人見面,不可能貶低對方,所以需要適度的讚美,讓對方留下好印象。 你甚至想不到,有書籍或網絡教學,教人學習說客套話。其中一招是“讚美行為而非個人”,如果對方是一位首相,你不會說“你是一位好首相!”因為全球有許多優秀領導人,排隊輪不到你,呂特的智囊團有做功課,得知大馬拼經濟,就教呂特贊美大馬經濟。 第二招“就算不好也不要說出口”,就算你認為事實並非如此,也應客套地說 :“ 沒錯,我看到你付出的努力。”,聽進耳朵,大家會感覺舒服,馬上投以仰慕眼光,內心暗嘆 :“ 這個人真有欣賞他人的雅量”。 第三招來到精神層面“不要相信客套話”,聽到讚美,不要信以為真和沾沾竊喜,謙虛回應一句 :“ 謝謝”就夠,但是納吉公開引述呂特的客套話,證明他深信客套話不疑。 話說,大馬連續 17 年出現赤字財案、家庭債務為 80% 以及政府債務上限達到 53% ,呂特竟然也羡慕大馬的經濟表現,或許是另有其意。

媒民政的三角關係

媒體、民眾以及政治人物之間,牽絆著愛恨交纏的三角關係,民眾依賴媒體獲得最新資訊,政治人物也依賴媒體達到宣傳效果,這時候你會感激媒體對社會的貢獻或者對你個人的幫助。 一旦你不幸從讀者或觀眾身份,變成受害者或家屬,面對媒體直接採訪及拍攝,你可能感到不舒服,產生“媒體迫害受害者”的錯覺,憤怒令你失控,以為恕罵及拳頭可以阻止媒體的行動。 就 像馬航 MH17 班機的第三批罹難者遺體運返我國,有 3 名家屬因不滿媒體拍照而發生肢體衝突,一名攝影記者被家屬拳擊撞牆,右眼及鼻子被打傷,許多人會先入為主“人家家里死人,你還要拍照?!該打!” 不理解的人會以為媒體雪上加霜或迫害他人,其實成群記者努力採訪一宗新聞事件,難免會產生一些小矛盾,但是絕大部分報導都是屬實及具有意義的,我們應否基於小矛盾而停止工作呢?還是冷靜去化解呢? 別說是媒體與民眾,有時媒體之間也有矛盾,例如攝記與電視台錄影師為了爭取最佳鏡頭而爭執、在記者會,數十名攝記以每秒 18 張框數的高數快門,所製造的噪音“卡嚓!卡嚓!”,猶如砂石羅里的破漏排氣管掩蓋新聞人物的聲音,讓記者聽不清楚新聞人物的談話重點。 我相信全球媒體生態都一樣,去到新聞現場,某角落發生爭執,其他媒體忽略主題,跑去報導這宗小風波,讀者會說 :“ 現場發生這種事啊 !” ,當事人會說 :“ 媒體加害於我!”、媒體會說 :“ 我們從新聞中再發掘出新聞。”以及網友會說 :“ 媒體逼害良民”。原來矛盾是無所不在的。 我不偏幫任何一方,面對小小是非,人人應該“化解矛盾,彌補裂痕”,而不是“擴大矛盾,加劇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