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學有一個理論:破窗效應,如果一棟樓的一扇窗被打破,不馬上維修的話,接下來將有更多的窗戶被打破,破壞者甚至會闖入樓裡,一旦發現無人居住,就能霸佔、縱火或進行非法勾當,破窗理論強調,著重打擊輕微罪案,有助減少更嚴重罪案。
劉蝶廣場一宗偷竊手機的輕微罪案,經過社交媒體的發酵,演變成轟動國際的所謂“種族衝突”事
件,大家驟然發現“許多窗戶被砸破了!”大家只是痛罵“做賊的人喊捉賊”、“社交媒體被濫用”、“笨蛋輕信謠言才去搗亂”、“要探討社交媒體的言論自
由”,但是鮮少人思考一個問題“是誰砸破第一扇窗?”
許多高官及擁有“官印護身”的極端組織三不五時就搬出513事件來恐嚇人民,大家是否記得,從第13屆大選開始,多少位高官相繼發表種族言論?阿拉字眼被禁用、教堂不能掛十字架、政黨代表大會的種族性言論以及各源流學校數十年沒有獲得公平待遇。
上述例子告訴我們,第一個窗戶是何時被砸破的,當窗戶一個接一個被打破,我們不能說沒人來修復,偶爾還是看到有人拿起廉價膠紙,勉強地拼湊及貼貼補補脆弱的玻璃。大家試想一個破爛不堪的窗戶,如何能能阻擋風雨?也說明為何會發生騷動。
今天,警方調查結果已清楚說明,劉蝶廣場騷動是偷竊事件引起尋仇,騷亂者受到謠言影響而施暴,但是極端組織及一些媒體不理警方,事發多天後,仍堅持是華裔商家欺騙巫裔消費者所引發的。
小小的偷竊案都能扭曲成種族衝突,大馬的未來確實令人憂心忡忡,可惡的是,經常砸窗的高官及組織相安無事,當種族情緒高漲的時候,出來安撫民眾的又是同一班高官。
最受爭議的是當局選擇性對付種族主義者,如同放任大環境中的不良現象,第一個砸窗者不捉,接著許多人會模仿,而且變本加厲。
(星洲日報/言路‧文:洪國川)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