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馬職場上,各行各業尤其是勞動工作長期缺乏人手,多數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老一輩人士苦苦撐起整個行業,其餘都是外勞代勞,原因不外乎“四嫌”,嫌骯髒、嫌辛苦、嫌工作時間長以及嫌薪水低,大家可能忽略大馬人嫌棄的,還包括工作職位的銜頭。
就像香港豬肉業界人手短缺的問題嚴重,雖然月入兩萬港元,但是香港豬肉檔仍然招不到“豬肉佬”,於是香港鮮肉業界約見港府負責人,期望政府開啟鮮肉培訓課程,並希望外界視他們為“肉類分割技術員”,不要再當他們“豬肉佬”。
同樣的情景換來大馬,雖然人人滿口“職業無分貴賤”但是多少父母真心鼓勵剛畢業的孩子成為一位豬肉佬?一頭剛剛經歷屠刀洗禮,混身粉紅鮮潤的豬只,碰一聲扔在屠桌上,
若無豬肉佬去分割豬頭、腰肉、五花肉、豬蹄、豬肝、大腸小腸、豬皮及大骨,對於以豬為主食的華人社會及行業即時癱瘓。
摒除宗教之說,豬肉佬對社會貢獻良多,可惜基於職業名稱,而受到嫌棄,其他勞力行業何嚐不是面對同樣問題?例如“修車佬”,令人想起滿手黑油、混身髒兮兮又散發濃烈的機油味,即使下班後,你打扮地再斯文,也最多是少林足球裡頭的“汽車維修員”,眼前掛著一幅金絲眼鏡,但是褲襠隨時會掉出一支鐵槌或螺絲扳手的粗魯形象。
既然醫人的叫醫生,
修車佬修車,何不改名為“汽車醫生”,賣菜婆叫作“綠色纖維供應人員”,如今婚姻介紹所也叫作“摩登月老”啦。
大家不妨看看求職廣告,就算是地下行業也一早就了解職位頭銜的重要性,明明是大耳窿放高利貸都能自稱“月賬專家”,阿窿招聘打手去收爛債,也能寫“誠聘專業收賬員”;招聘舞女或男妓“男女公關”或“男女導遊”,不是帶你旅遊,而雲遊慾海;明明是非法改裝電錶去偷電都能叫“省電王”。
事實證明,一個職業名稱的形象欠奉,只要動腦筋去改名,會取得正面作用,我心想記者工作也長期乏人問津,記者稱為“新聞從業員”已經不夠看,換一個“新聞剖析資料消化吸收轉換成文字從業員”可能會讓這個行業再牛起來。
星洲日報。言路
洪國川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