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振忠失蹤多日後,警方發現高度腐爛的童屍,有網民以“選擇性同情心"祝福道:“希望不是他",期盼小振忠平安無事。我心想,如果希望不是他,那就就希望是別家小孩?
無論是誰家的小孩,失蹤孩童對社會及家庭都是一個現在進行式的悲劇。
一項驚人數據顯示,全國在2012年發生4804宗失蹤案,當中有212名兒童,約一半失蹤孩童被尋回,另一半下落不明。意即當你在吃飯、工作、拉屎或逛街,每一天都有許多你不認識的人,一個接一個人間蒸發。
數據的背後訊息是,媒體是“選擇性報導",眾多失蹤兒童當中,小振忠是少數獲得媒體高度報導的;警方、志願警衛團以及政黨動員數萬人去搜尋,比起其他不被社會關注的失蹤案,這何嚐不是“選擇性尋人"?
誰家的孩子重要嗎?有人說不重要,但是對不同源流媒體而言,則十分重要,除非是案情特殊,通常不同語文媒體只著重報導本身族群的失蹤兒童,這也是一種選擇性。
我相信沒人是黑心的,只是小振忠過去一週受到社會高度關注,比較起其他失蹤兒童,人民會感覺這宗比較嚴重及震撼,也會特別關心。
媒體一窩蜂的追蹤報導,沒完沒了的挖掘新聞,但種種指責已困擾著家人。雖然大家主張的愛心社會,此時大部份人忽略了家屬的感受。
有人死了,會獲得電視台、報章或網絡媒體的高度關注;有人死了,最多只有幾張隨手拾來的破舊報紙暫時遮住在街頭的陳屍。一個人能死得高調或者活得低調,都取決於媒體及社會。
最後,我想祝福全天下的孩子幸福美滿,家長要當心,別讓野狼捉走孩子。
(光明日報/SIAO看茶杯‧文:洪國川)
Comments